当《我要的是葫芦》里的藤蔓爬上语文课本,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里藏着中医药密码——葫芦成熟的果皮竟是利水消肿的良药。语文教材中那些被反复诵读的文字,恰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生动的载体。从百草园里的覆盆子,到九月九日遍插的茱萸,课本里的一草一木、一诗一文,都可能成为播撒中医药种子的沃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揭示了早期教育对于个体成长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从中医药角度解析课文,不仅是一次知识的重新塑造,更是为文化“培土”、为未来“育苗”的时代召唤。从知识传播角度看,它以孩子们熟悉的课文为载体,将抽象的中医药知识具象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孩子们的接受度。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它能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培养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教育创新角度看,它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了语文与中医药知识的有机融合,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多元知识和文化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教材是孩子们接触知识的重要窗口,语文课文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密码。王维笔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在课本里通常被解读为重阳节的民俗符号。却很少有人告诉孩子,王维插的是吴茱萸,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通过对课文的中医药角度解析,孩子们能够发现中医药文化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专业的医书典籍中,也隐藏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文学作品中。
这些中医药知识融入课堂讲解,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常识,更能让他们对中医药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热情。这种“文以载道,药以明理”的融合,既丰富了学科教学的文化维度,又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具象化的抓手。
除了课本,校园里的百草园,是活化课本知识的神奇场域。百草园的种植实践,是劳动教育赋予的中医药文化真实的生命触感。劳动课程与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能构建起知行合一的教育范式。当学生亲手触摸鲁迅笔下的草木,当劳动课上采撷的桑叶化作春蚕的食粮,纸上的本草便在汗水中苏醒。这种“从课堂到田间”的知识流动,使中药学脱离书本的平面化呈现,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命体验。当青少年亲手采摘自己种植的薄荷制作茶饮,文化传承便具象化为充满成就感的实践记忆。这种“做中学”的教育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文化教育“知易行难”的痛点,使文化传承真正落地生根。
当学生知晓端午门楣悬挂的艾草可驱蚊防病,明白爷爷奶奶饮用的枸杞茶能滋肾明目,传统文化便从典籍记载融入生活日常。这种浸润式教育孕育着文化自觉——当孩子知道“山楂化肉食积”“麦芽消米面淀粉积食”时,他们便成为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
此外,研学课程也可构建本草传承的生态链。校本结合的中医药研学课程让孩子们在熟悉的课文和诗词中开启中医药的认知之旅,打破对中医药的陌生感和距离感。系统化的研学课程,通过中医药知识成为连接不同认知领域的纽带,使中医药教育突破时空限制,构建起本草传承的生态链。从语文的文学意象导入中药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计算药材配比中的比例关系,利用美学知识描绘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当学生在研学中辨识、描绘《诗经》“采采芣苢”的车前草,传统文化便突破时空界限,成为可探索、可互动的现代体验。这种沉浸式学习,使文化认知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建构。这种从课堂认知到实地求证的闭环学习,构建起知行合一的教育生态。
课本为媒,开启中医药认知之门。让课文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沃土,这不仅是对文明根脉的守护,更是对未来文化图景的积极建构。中医药教育的深层价值,在于培育具有文化根脉的时代新人。当传统药理知识成为日常生活的自然选择,我们可以确信:这种从认知到实践、从课堂到生活的全方位浸润,终将汇聚成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作者邓力,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华夏大医国学网免责声明
- 1、本网发布的原创内容版权均属本网及资料提供者所有。所有媒体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时需明显标注来源于中华国医传媒网或华夏大医国学网。
- 2、本网转载的文章本网发布的诊治疾病的文章供参考,文章内容如涉及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3、本网发布的诊治疾病的文章供参考,不能据此自行确诊和进行医疗。
- 4、本网转载的文章,在原平台未声明禁止转载的情况下进行转载。只是出于传播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亦不构成任何建议。图文视频等版权归原作者(平台)所有,如有异议请发邮件至 office@dygxw.org.cn 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