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旅游注入文化灵魂(新论)
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近年来,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体验形式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文旅产业也成为全国许多地区发展的重点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是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充满发展活力的东方大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和人文景观异彩纷呈。我们有责任、有能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文化和旅游巧妙结合起来,推动我国文化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旅游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文化的内涵与品质,又决定着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实践证明,一个地区拥有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并不能够代表该地区同样具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优势。只有坚定自身的文化自信,既遵循规律,又突出地域特色,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不断创造和生产新产品,催生发展新业态,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和产业优势,更加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首先,要突出中国文化自信,建立文化旅游产业扶持长效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是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政府要建立和实行积极的长效激励机制,推进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和逐步升级,尤其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文化含金量。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扶上马送一程”,做到精准帮扶、支持到位。
其次,要坚持文化治理自信,进一步加快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是特色文化旅游景区治理的核心问题,有什么样的文化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营机制,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文化旅游景区发展模式。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关键是大力激发市场活力,为“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应解决与文化旅游相关的综合管理问题,加大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在政府绩效考核中的分值权重。
最后,要坚定文化品牌自信,加快培育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集群。拥有文化品牌,文化才有自信的实力和魅力,没有品牌的文化难以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我国有丰富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围绕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最好的方法是邀请专业人员设计出一整套推广方案,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推出“明星旅游项目”,同时加快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配套要素建设,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比如近年来愈来愈红火的上海新兴创意产业园区,从八号桥、莫干山路50号到1933老场坊,它已经不再是办公室板块单调的集合,而是集聚了越来越多文化旅游要素,逐渐变成了一个“好吃、好玩、好看”的崭新旅游景区。它不仅丰富了上海都市旅游的内涵,也成为反映沪上文化旅游特色的亮点。
调查显示,2017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25.37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入境旅游人数695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4%。这正说明,文化自信更坚定的中国魅力日益增大,融合更多文化元素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前景也必将更为广阔。
(作者为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教授)
华夏大医国学网免责声明
- 1、本网发布的原创内容版权均属本网及资料提供者所有。所有媒体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时需明显标注来源于中华国医传媒网或华夏大医国学网。
- 2、本网转载的文章本网发布的诊治疾病的文章供参考,文章内容如涉及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3、本网发布的诊治疾病的文章供参考,不能据此自行确诊和进行医疗。
- 4、本网转载的文章,在原平台未声明禁止转载的情况下进行转载。只是出于传播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亦不构成任何建议。图文视频等版权归原作者(平台)所有,如有异议请发邮件至 office@dygxw.org.cn 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