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历史沿革
系师张鲁椐汉中,实行政教合一,以五半米道教义施政理民,鲁自号“师君”徒众称“鬼卒”,另立“都讲”、“祭酒”实际上是道教早期的职级分工制度。而这种制度的确立,必然得有一套科仪章法,这应该是天师道授箓传度的雏型。
南宋末,三十五代天师张大可嗣教。嘉熙三年(1239)“敕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道教正一派之“三山合一”由此开始。元初,世祖忽必烈盛赞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佩箓三元,蜚声八极”,命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得自给牒度人为道士。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属焉。”整个元朝入主中原89年,历七代天师,皆赐二品银印(其中三十八天师张与材赐金印、视一品),主管三山符箓,恩遇隆极一时。
清乾隆中期,宣布黄教为国教,道教为汉族宗教,天师地位由一品一度降至五品,后复三品,可见天师道与官方由重视变为冷遇。尽管如此,摄于民众的信仰和传统的习俗,清王朝仍赐天师世袭嗣教,加恩视正三品,并“永为例”。清代,由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在原来授箓的规仪上进行了改革,作《天坛玉格》,删去了一些繁杂的科仪,箓生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经箓》,加授《上清五雷经箓》,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经箓》,再加升《上清大洞经箓》。至清末,由于列强凌辱,农民起义,国内政局动荡,清王朝土崩瓦解,全国性的授箓传度被迫中断。这一中断,便将近百年,随之而来的是经箓散失,规仪失传。
道教正一派授箓科仪的恢复,首先是从对海外弟子开始的。公元1991年10月,经国家宗教局批准,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承办,首次恢复对港、澳、台地区及部分东南亚国家的道教正一派弟子授箓。这次授箓基本上依据《天坛玉格》的规仪进行。值得庆幸的是,从民国三十八年63代天师张恩溥去往台湾后,广授门徒,维护宗教传承,所以在恢复对海外弟子授箓时,谱系不乱,秩序井然,取得极大的成功并在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以及国内各宫观引起了轰动。尔后,一年一度的对海外授箓科仪遂成定例。到今年为止,共举行25次。
1995年12月“下元节”期间,经国务院宗教局批准,由中国道协领导、嗣汉天师府承办的“中国道教正一派首次开坛授箓传度醮典”在天师府举行。来自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四川、湖北、河南、吉林、甘肃、贵州等全国各地的200余名弟子参加授箓大典。尔后,2006年,2007年又举行了升箓及授箓。
截止2015年12月,天师府共举办海内外授箓活动共计34次,为近3000道门弟子颁发箓职,充分体现了中国道教事业的全面振兴和道教正一派的坚强团结和统一。
二、正一派授箓的目的和意义
正一派道士为什么要授箓?授箓的教义思想及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授箓有什么作用?箓生授箓后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要求?这些是所有箓生都必需弄明白的重要问题。
授箓的第一层意义,是“法天地,敬祖宗”。
道教是从中国远古的自然崇拜和祖宗崇拜延袭发展而成的宗教。道教的一切规仪,无不体现着法天地、敬神明、尊祖宗的教义思想。
首先,授箓必先设坛,而这个“坛”就是用来祭天的。《说文解字》云:“封土为坛,除土曰墠”,合称“坛墠”,也就是土筑的台子。古人“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又云:“设庙祧坛?而祭之”,这个“庙”,就是祀奉祖先的。
坛分三级,象征三天三界;又立四柱,谓天地日月;设八门十方,为昊天诸神、斗宿星君,上五供,象征四季五行,这便是尊崇三界,朝礼万神之义。
授箓的第二层意义,是“明师承,皈三宝”。
师承法派是中国本土宗教的独创。在民间,宗教传承则称为“字辈”。佛教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之后,也有师承法派。这种师承法派,既体现了古代的宗法思想,也从一个侧面记载着宗教的传承历史。龙虎山正一天师道的传承法派自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而下(一说始于明代),即以“三山滴血字派”世代相传,共四十字,即:“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三山与兴振,福海启洪波,穹隆扬妙法,寰宇证仙都。”这种字辈相传的方法,对于巩固教派内部的统一,形成认祖归宗的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海峡两岸道教界的交往,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中断了四十余年,若从清末中断授箓算起,则已近百年。而在台湾的正一天师道,仍沿袭着“三山滴血字派”的传承。当大陆恢复对海外正一弟子授箓传度时,已传至“鼎”字辈。这样,法派末曾紊乱,传承清楚明白。更重要的是:正是这种法派师承,使海外道教弟子不忘根本,认祖归宗。
道教正一派的授箓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传授经箓。笼统地说,称为“道、经、师、”三宝。道经是道教宗教信仰的基石,无“经”则无“教”。所以《道藏·正一部·传授经戒仪注诀》要求道士“研习经文,施行善事,存念宗主,不忘须臾”。又云“今撰正文,传授十卷,并见真经,同出圣口,见善劝行,无所至惑”。
古代传授经箓,要求箓生要斋戒沐浴,抄写经文,而且要“精校分明,慎勿漏误”,“各治二通,一通常镇,柏函盛之,架以局案,置高座近前。亦可别台封之,不可妄开”,可见对经箓传授的重视。就经箓的内容来看,基本是以太上老君《道德经》为主。其次是《想尔注》、《河上公章句》,也是围绕《道德经》而展开的。这些都表明:正一派的授箓,不是单纯是授给一个法职,而是对道教以道为本,以德为用,劝化行善,济国利民的教义思想的宣教。
授箓的第三层意义,是“受戒律,发誓愿”。
道教认为:“明有王法,幽有道法,道律治已,王律治人”。故在授箓中也同时必须受戒。道教受戒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以“神”的名义来约束道士的道德修养,这与“王法”是不相同的。因为“国法治人于犯法之后,而戒律则捡束人心于妄念初动之时。”
道教的戒律很多,而且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或在不同的宗派之间又会增加不同的内容。魏晋南北朝时,上清派有“三元品戒”,“观身大戒”;灵宝派有“上品大戒”、“十戒”;正一派有“女青鬼律”、“玄都律文”等。纵观种种规诫的内容,无非是持身守正,行善戒恶,如“不得杀生以自活,不得淫欲以为悦,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等等。这些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誓愿是授箓传度必不可少的内容。如1991年对海外正一弟子授箓时,众箓生在“三大师”的率领下在祖天师坛前发“十二愿”;一愿乾坤明素;二愿气象清圆;三愿主躬康泰;四愿融洽八埏;五愿天垂甘露;六愿地发祥烟;七愿四时顺序;八愿万物生全;九愿家多孝悌;十愿国富才贤;十一愿箓生受福;十二愿正教兴行。从上述“十二愿”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道教福国佑民的济世情怀和以“忠”(忠于国家),“孝”(孝顺父母)、慈(慈爱万物)、“俭”(俭朴自守)为核心的教义思想。
授箓的第四层意义,是“颁法职,宣教化”。
箓生在受箓之后,便已名登天曹、取得了正式的法职,便已具备了召神请将,驱鬼去邪的资格。但仍要修持,这就叫“持戒”。如果不能“持戒”甚至“破戒”则“吏兵远身”行法依然不灵。
持戒有哪些内容呢?简而言之,是“与神盟誓,真一不二;戒律情性,检束身心;止塞衍非。制断恶根。”道教戒律很多,但只要坚守一宗一派的戒律即可。《度人经》中的“十不”(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恨)是道教一切戒律的高度概括,但能遵守,则百害不生,道心坚固,度人度已,不堕地狱。
华夏大医国学网免责声明
- 1、本网发布的原创内容版权均属本网及资料提供者所有。所有媒体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时需明显标注来源于中华国医传媒网或华夏大医国学网。
- 2、本网转载的文章本网发布的诊治疾病的文章供参考,文章内容如涉及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3、本网发布的诊治疾病的文章供参考,不能据此自行确诊和进行医疗。
- 4、本网转载的文章,在原平台未声明禁止转载的情况下进行转载。只是出于传播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亦不构成任何建议。图文视频等版权归原作者(平台)所有,如有异议请发邮件至 office@dygxw.org.cn 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