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书法美术创作的繁荣发展,提高书法美术创作理论水平,发掘优秀艺术评论作品,构建书法美术评论人才队伍,广东省东莞市于2020年6月启动“第二届东莞书法美术论文征稿评选活动”。
本届活动,著名学者祁小春、吴慧平、田根胜担评委。来自安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杨林顺凭借《以流变史角度观照明清绘画发展的必然性——地域为特征的画派涌现》一文与国立台湾东华大学博士熊天涵的《晚明民间书法知识建构与阶层审美的区隔——以民间日用类书为例》一起荣获一等奖。《中古书论“骨”词族的语义特征》等六篇作品获得二等奖,其余还有10名作者获得三等奖,13名作者获得优秀奖。
从活动的来稿情形及获奖情况来看,本次活动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来稿广泛,质量上乘。此次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征稿参评论文近100篇,作者包括国内外著名院校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以及各大高校专业教师,论文的质量较高。
跟第一届活动相比,“第二届东莞书法美术论文征稿评选活动”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高出许多,这充分地说明了东莞书画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越来越深刻,辐射力越来越深远!
立足莞邑,辐射全国。本次活动,许多作者根据征文要求,将目光直接瞄准了东莞艺术界与来自于东莞的艺术名家。投稿论文中不乏对东莞本土书画发展情况、历史上东莞籍艺术名家的研究与挖掘,如邓尔雅、容庚、陈琏、张穆等。其中更是不乏优品精品。除了对东莞本土书画发展情况与东莞籍艺术名家的研究与挖掘,多篇本地作者的论文开始向古今中外美术书法领域拓展,这证明本土作者正在不断开拓视野,向更高层次的理论研究领域进取。
程序公开,评选公正。此次评选,程序公开,评选公平公正,参评论文均隐去作者姓名发给评委评审,评委在每篇获奖提名论文后打分,组委会再根据文章得分情况,统计出具体奖项。
本次活动由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东莞文学艺术院承办,东莞文艺评论家协会、东莞市书法家协会、东莞市美术家协会、《东莞书画》编辑部协办,现将评审结果公布如下:
“第二届书法美术论文征稿活动”评选获奖名单
一等奖
杨林顺 以流变史角度观照明清绘画发展的必然性——地域为特征的画派涌现
熊天涵 晚明民间书法知识建构与阶层审美的区隔——以民间日用类书为例
二等奖
吴士田 中古书论“骨”词族的语义特征
孟安康 明代印论中摹拟与反摹拟观嬗变述略
殷晓慧 从黄牧甫为岭南友人所制的印中看其交游、取法对象和篆刻理念
张白露 明中后期广东山水画的吴派“文沈”风
刘光喜 《广艺舟双楫》在民国时期的接受及其影响
皮佳佳 “无意于佳”——思想史视野下的北宋“尚意”书风
三等奖
胡小龙 容庚北行时期交游及其金文书法探论
杨东雄 邓尔雅篆刻边款艺术研究
孙东明 《荐季直表》考辩的终结——以容庚《丛帖目》中的相关考证内容展开
李丽珊 《萧散古淡 郁勃奇宕:董其昌对颜体笔法的承传与接受》
欧阳世明 阮元金石学研究
李钻敏 禅 相 诸 机-----浅析南宋牧溪的禅宗水墨画
莫小丽 书论的附会与累积——以蔡邕笔法为例
万彦 陈琏《琴轩集》所见题画诗研究
陈灼恺、靳继君 篆法兼之画法——张大经篆刻艺术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
许贵淦 饶宗颐论书“重拙大”与晚清词学批评
优秀奖
徐保亮 中国书法学在南韩的影响及传播
慕容小红 从母语出发——东莞文艺界对汉字艺术研究的十年回顾与前瞻
杜立、孟安康 溯源汉隶,尊碑崇拙——吴子复碑学理念对国展隶书创作的启示
戴腾飞 松树入画研究
张文强 康有为专讲干禄体的传播策略分析
徐学毅 高校书法公选课借鉴古代蒙学教育中习书方式的思考
胡代林 从碑帖相融相生看书法发展的继承和创新
高 山 从被割去名款的几幅作品看张瑞图的污名化
陈学文 小学生学习传统书法五五九要领的实践与研究
张南岭 论艺术实践的“跨界”与“归位”——从吴冠中“风筝不断线”的创作语境切入
严梦云 略论居巢居廉作品中的东莞风貌
肖振挺 《孔子庙堂碑》的美学特质
王丹 天骨超俊——浅论张穆绘画的题材、师承与“遗民之志”
华夏大医国学网免责声明
- 1、本网发布的原创内容版权均属本网及资料提供者所有。所有媒体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时需明显标注来源于中华国医传媒网或华夏大医国学网。
- 2、本网转载的文章本网发布的诊治疾病的文章供参考,文章内容如涉及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3、本网发布的诊治疾病的文章供参考,不能据此自行确诊和进行医疗。
- 4、本网转载的文章,在原平台未声明禁止转载的情况下进行转载。只是出于传播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亦不构成任何建议。图文视频等版权归原作者(平台)所有,如有异议请发邮件至 office@dygxw.org.cn 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