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七届北京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的主会场活动之一,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市文物局、东城区人民政府主办,北京音协、东城区委宣传部、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等承办的第二届北京古琴文化展,于9月10日至10月14日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举办。
古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以历史悠久、臻于化境和格调高雅被世人珍视为国之瑰宝。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古琴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此次展览以孔子的礼乐美学为思想核心,分“琴史源考”“礼乐先贤代表”“琴乐审美二十四况”“北京地区古琴文化简史”四个篇章讲述“大美古琴”,除了延续第一届以声光电的方式展示古琴的历史传承之外,还设计了孔子杏坛讲学、古琴礼乐等生活美学空间,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感受古圣先贤礼乐治世、德化天下的文化气象。
在“琴史源考”篇章,主要内容包括典籍中古琴的起源、古琴实物的佐证、文字中的“琴”等,并指出古琴的起源和形制暗含着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礼乐先贤代表”篇章,重点讲述了伏羲、周文王、阮籍、孔子与古琴之间的故事,并详述了孔子传世之琴曲《幽兰操》和《获麟操》的创作背景,以及阮籍在其著作《乐论》中体现出的音乐思想。
在“琴乐审美之二十四况”篇章中,详细介绍了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溪山琴况》,这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讲述古琴音乐和表演艺术理论的专著。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24个审美范畴,即所谓“二十四况”,包括: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随着古琴艺术活动的规模、水平日益扩大和提升,以及对古琴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北京已逐步成为全国古琴文化的中心。“北京地区古琴文化简史”篇章,介绍了从宋代末年到现代,在北京地区生活过、工作过或者游历过的有一定影响的琴家、琴人。
目前,老一代琴家继续发挥引领和传承作用,新一代琴家勇挑重担,为古琴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生代琴家、琴人和古琴爱好者大量涌现,各种琴会、琴坊、琴社和雅集活动蓬勃发展,北京呈现出古琴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气象。
此次国学文化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儒家经典思想。孔庙是孔子国庙,山东曲阜是孔子家庙,第七届国学文化节首次链接国庙与家庙,展现炎黄子孙的家国情怀。10月13号上午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杨青会长通过现场弹奏古琴、演艺琴歌、诵读经典诗词,讲述家国情怀的主题。10月14日,古琴演奏家、教育家李祥霆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举办了题为“中国古琴文化之《琴诀》与琴圣思想”的讲座。《琴诀》由唐代薛易简著,是唐代重要的琴论著作。讲座中,李祥霆通过现场演奏《关山月》《流水》等古琴曲,让观众感受古琴演奏的指法和音乐表现力,并从《琴诀》中选取“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一句切入话题,分析音乐对人的情感和心灵起到的重要作用。
华夏大医国学网免责声明
- 1、本网发布的原创内容版权均属本网及资料提供者所有。所有媒体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时需明显标注来源于中华国医传媒网或华夏大医国学网。
- 2、本网转载的文章本网发布的诊治疾病的文章供参考,文章内容如涉及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3、本网发布的诊治疾病的文章供参考,不能据此自行确诊和进行医疗。
- 4、本网转载的文章,在原平台未声明禁止转载的情况下进行转载。只是出于传播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亦不构成任何建议。图文视频等版权归原作者(平台)所有,如有异议请发邮件至 office@dygxw.org.cn 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