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瘟疫突降江城,继而弥漫全国,流布于世界。国难之时,海外华侨友邦广施援手,各类医疗物资纷至来援。在日本捐华物资的箱子上赫然贴着汉语名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语出唐时日本长屋王赠中国高僧袈裟所刺绣之文字)、"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语出《诗经·秦风·无衣》),以及"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语出唐王昌龄《送柴侍御》)等等。这些诗句一出,立即受到中国网民的热议。相比之下,使得周遭随处可见的"武汉加油""湖北加油"等口号,一度遭到了网友广泛的吐槽。
因1月23日武汉封城而隔离在家的网友们,开始对"风月同天"与"武汉加油"进行了各种比较与风评。这种广泛的争论,事实上正是文化交流触发了文化上的防卫机制,文化就是"一个集体的免疫系统和认同系统"(德国历史学家扬·阿斯曼语),对外来观念的排拒即是文化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我们自小就读过"唐诗三百首",也会吟咏几句楚骚汉赋,但为什么没有像今天这样打动我们的心?这大体是处于艰难之中的武汉人和中国人对于寓意于唐诗之中的美好和善意的"共情体验"——那种超越民族和国别之上的"人之为人"的善意和人类理性。我作为一个武汉人,在一个到处围堵武汉人和湖北人的特殊时刻,一个发自内心的真诚善意和没有任何功能性目的的真诚帮助,怎么不让深陷困顿中的我们心旌动摇?
"风月同天"与"武汉加油"孰高孰低?孰优孰劣?网上见仁见智,辩驳之声充斥于网络。一些人觉得"小题大做",如说此时谈论修辞,是"情境错置",但却不能解释为何它会成为全网络关注的舆论话题。"疫情当前,如何火了一句唐诗?"《光明日报》追问得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是不是这些文字蕴含的是我们祖先早已阐述过的普适的人类价值,直达身处困厄中我们的心灵深处?新冠肺炎疫情只是提供了我们更容易体验和接受普遍性人类价值(共情价值)的特殊场境。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共享性价值观,才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基因和密码。
网络作家六神磊磊说,"因为'雅'不起来了,我们的说话、我们的文章,只会泥坑打滚,不会芳林漫步。"其实这倒真不见得,主要看在哪个场域。吾师冯天瑜先生年近八旬,感念于全国20000多名白衣战士汇集江城抗疫,逆向而行虎山,"仁"德之上更显"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雄气概,拟成"仁心侠行"新语。名儒唐翼明先生为之注解:"仁心者,儒也;侠行者,墨也。儒墨两家为先秦诸子中最积极最正面也最为大众着想的两家。以儒为本,以墨为用,可以治身,可以兴邦。吾兄创此一语,必留传千古,为中华文化增一宝珠也。"
("庚子大疫,武汉封城,冯天瑜兄造此新语,以赞抗疫中广大白衣战士,余甚以为然。仁,儒也;侠,墨也。儒本墨用,可以治身,可以兴邦,乃乐而书之。翼明")
武汉大学赵林教授对于这四个字别有一番认同,"自秦汉以降,儒家、法家、道家甚至佛家相互砥砺,墨家侠义精神却日渐衰颓,此乃中华文化积弊之一大原因。"可见冯先生题'仁心侠行'四字,切中当前文化痛点。另一位教授邹贤敏认为,"日本人捐赠箱上引用中国古典,较咱们媒体'武汉加油'之类的俗语富于感召力。然而我们也不必过于自卑,今之华夏亦不乏有文者,顷见'仁心侠行'之新语,'毎临大事有静气'之援引,不亦证据乎!"
中国老一辈学者,传统文化的功底深厚,多有"六经注我"(《陆九渊集·语录》)"取熔经意,自铸伟辞"(《文心雕龙·辨骚》)之功力。但是否能够在民族国家的重大关头,敢于"铁肩担道义",还须家国情怀加持。84岁的钟南山院士在中央电视台面向全国说出一句掷地有声的"肯定人传人",这才导致全国抗疫局面的逆转。
("天瑜兄抗疫中录翁同龢语,与武大同仁共勉,吾乐而书之。翼明")
同此,冯天瑜先生录翁同龢语"每临大事有静气 ",言明要以之与武大同仁共勉。同"仁心侠行""与子同裳"等一样,词语虽短,却有着简约之中的磅礴力量与淡然之中的深刻度,形成了立足当下连通古今的穿透力。这不仅仅要求腹有诗书,更要求有守正创新的担当。
最后,再一次向英雄的白衣战士致敬!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教傅才武)
华夏大医国学网免责声明
- 1、本网发布的原创内容版权均属本网及资料提供者所有。所有媒体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时需明显标注来源于中华国医传媒网或华夏大医国学网。
- 2、本网转载的文章本网发布的诊治疾病的文章供参考,文章内容如涉及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3、本网发布的诊治疾病的文章供参考,不能据此自行确诊和进行医疗。
- 4、本网转载的文章,在原平台未声明禁止转载的情况下进行转载。只是出于传播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亦不构成任何建议。图文视频等版权归原作者(平台)所有,如有异议请发邮件至 office@dygxw.org.cn 联系删除。